手机版
客服电话:客服一:18974455590 客服二:19988686466
首页  >  资讯  >  文旅部喊你“避坑”!!

文旅部喊你“避坑”!!

文章摘要 这个暑假你和家人打算去哪儿耍一耍?怕受骗?怕“踩雷”?别慌出发前,不妨花几分钟一起来看看下面这篇官方发布的避“坑”指南。

旅游避“坑记”指南

01

虚假宣传需警惕

在网上查询、搜索旅游出行信息时,建议不要轻信网络宣传,不轻易向个人转账支付定金等款项,避免造成维权困难。

案例

游客李某通过某自媒体平台添加了自称是旅行社工作人员王某的微信,报名参加了团队旅游,王某称因名额紧张需支付2000元定金,李某即通过微信向王某个人转账,随后王某就失联了。李某觉察不对,与旅行社取得了联系,方才得知王某已于几个月前离职。

“坑”在哪里?

随着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通过网上搜索购买旅游产品。有些不法商家为获取不正当利益,往往会在“搜索引擎”“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自媒体账号”中夸大其词、隐瞒真相,发布不实信息,欺骗、误导游客添加微信,向其私人账户转账收取定金。

如何避“坑”

建议广大游客通过合规的在线旅游平台等预定旅游产品,购买时可在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或文化和旅游部官方微信公众号“文旅之声”查询旅行社名称和资质,并核对与付款发票信息是否一致,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网页上的

对与付款发票信息宣传,不轻易向个人转账支付定金等款项,避免造成维权

困难。

 

02

无证经营有风险

圣信来历不明网页上的购买团队旅游产品前,建议先核实企业是否具备

旅行社业务经营资质,相关资质信息可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或文化和旅游部官方微信公众号“文旅之声”查询。

案例

游客戴某通过某网络平台结识自称“旅游定制师”的王某,在王某的游说下,戴某定制了某市豪华4日游产品,并约定了具体行程,指定“资深旅游达人”带团。旅游过程中,戴某发现实际行程与约定严重不符,“定制”的4个参观游

览项目“丝绸博物馆”酵素工场”文化展示中心”民俗村寨”实为购物店,不购物该旅游达人就恶语相向。行程结束后,戴某向当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投诉,经调查,戴某参加的旅行团和所谓的“资深旅游达人”均为无证经营。

“坑”在哪里?

不法商家采取各种名义包装宣传旅游产品,通过搜索引擎、直播带货等方式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销售旅游产品,或以“旅游搭子”“定制师”“向导”“俱乐部”等名义招徕游客,在没有相关资质情况下经营团队游。

如何避“坑”?

建议广大游客在购买团队旅游产品前,先核实企业是否具备旅行社业务经营资质,相关资质信息可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或文化和旅游部官方微信公众号“文旅之声”查询。

 

 

03

不签合同无保障

购买团队旅游产品时,建议规范签订合同,推荐优先使用电子合同,重点关注合同中的企业信息、产品价格、服务内容、行程安排、附加费用、退费条件、拼团转团规则及违约责任等。

案例

游客杨某一家参加了某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费用共计10000元,旅行社开具了一张收据,未与杨某签订旅游合同。行程中,承诺的四星级饭店没有兑现,导游擅自安排自费项目,诱导游客购物。杨某向当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投诉,由于双方没有签订旅游合同,导致难以维权。

“坑”在哪里?

购买旅游产品时,若未与旅行社签订书面旅游合同,或在合同中未明确约定交通、住宿、餐饮、自费项目等重要内容,会导致法律责任不明确,遇旅行社擅自变更行程、增加购物环节、转团拼团等问题,会造成游客权益难以保障。

如何避“坑”

建议广大游客购买团队旅游产品时,规范签订合同,推荐优先使用电子合同,重点关注合同中的企业信息、产品价格、服务内容、行程安排、附加费用、退费条件、拼团转团规则及违约责任等关键信息。

04

不合理低价存隐患

选择团队旅游产品时,建议谨慎选择明显低于正常价格的产品,避免因不合理低价游造成的服务质量问题。

案例

游客王某参加了某旅行社组织的199元某地4天3晚旅行团,4天时间里被带去7个购物店,导游夸大银饰的治病功效,声称“银离子可以杀死几百种细菌”,“真丝被对预防流感有好处,可以治疗风湿病”等,诱导、强迫游客购物。

王某通过媒体对此事予以曝光,经当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调查核实,该旅行团为“不合理低价游”。

“坑”在哪里?

为吸引游客报名参团,一些商家借“政府补贴”等名义,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组织团队游,在旅游行程中,诱导、欺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游客购物。“低价游”背离价值规律,低于经营成本,其逻辑不是提供旅游服务,而是通过连哄带骗让参团的游客不断消费。在此过程中,就会出现强制购物、缩减景点游览时间等陷阱,游客一旦参团,自身的合法权益就很难保障,也会影响旅游体验。

如何避“坑”?

建议广大游客在选择团队旅游产品时,可事先通过正规渠道查询飞机票、火车票价格,查询旅游目的地酒店、景区门票价格,做到心中有数,谨慎选择明显低于成本价格的旅游产品,避免因“不合理低价游”造成的服务质量问题。

 

05

免费旅游藏陷阱

以免费旅游诱导购买保险、理财产品或充值投资往往涉及非法金融活动,建议提高警惕,切勿轻信,避免造成财产损失。

案例

张阿姨退休后赋闲在家,在朋友的推荐下参加了某公司组织的老年免费旅游团。途中,某公司带老人们体验免费的康养服务,并趁机推销其“理财产品”。称“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高,充值还可以赠送旅游和理财积分,使用积分可购买食品、药品等产品。张阿姨在工作人员巧舌如簧的游说下,购买了10万元的“理财产品”。前几次如约返利后,张阿姨又不断加大投入。后来该公司“跑路”,张阿姨的投资血本无归。经查,该公司以“免费旅游”为幌子,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坑”在哪里?

目前市场上存在以旅游为名的非法集资行为,具有高额利润诱惑、隐蔽性强等特点,目标客群多为中老年人。以免费或低价旅游为诱饵,诱导消费者购买保险、理财产品或充值投资,承诺的“高额回报”违背市场规律,背后暗藏投资风险。

如何避“坑”

建议广大游客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培养正确投资理念,提高风险识别能力,避免造成财产损失。

 

06

购物消费要理性

购买旅游产品或旅游途中购买商品服务时,建议理性消费,注意留好消费票据,谨慎识别诱导购。

案例

王某到某市旅游期间,在搭乘出租车过程中,出租车司机搭话表示可以不收车费带其到各个景点游览,但需要到“旅游中心”购买游览套票,由“旅游中心”安排“专人讲解”。于是,王某随车到“旅游中心”购买了显示包含多个景区门票的188元游览套票。在游览过程中,王某发现,许多景区都免费开放,且不需要预约。所谓的“专人讲解”也是有名无实,不但不作讲解,而且还不断带王某进入购物店消费,游说其购买商品。

“坑”在哪里?

部分商家或个人利用信息不对等,向游客推荐所谓的“套票”、“通票”,不仅价格远高于市场定价,还为购物店引流。部分游客面对优惠产品套餐时,未经深思熟虑就贸然下单,陷入冲动消费漩涡,实际上该产品并不符合自身需求。部分商家为推销商品,进行虚假宣传,诱导游客购物。

如何避“坑”?

建议广大游客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景区门票,选择正规商店或管理规范的市场购买商品,警惕促销陷阱,切莫盲目购物冲动消费,注意留好消费票据,谨慎识别诱导购物行为。

 

07

封建迷信多骗局

到寺院、庙宇等宗教场所参观旅游时,遇到兜售天价香火或算命卜卦,应提高警惕,不要轻信迷信言论,避免上当受骗。

案例

孙某外出游览,在某寺院大门外被一名女子拦住。该女子称,进寺院礼佛,要“烧高香”才能显灵应愿。在不停的花式推销下,孙某花高价在该女子处购买了“高香”。孙某进入寺院后发现,寺院内设有免费赠香处,并贴有告示,倡导广大游客文明礼佛、文明敬香。

“坑”在哪里?

不法商家和个人,在宗教活动场所外,向游客兜售高价香火,采用“算命算卦”“消灾解难”等封建迷信言论欺骗游客。

如何避“坑”?

建议广大游客到寺院、庙宇等宗教场所参观旅游时,遇到兜售天价香火或算命卜卦,应提高警惕,不要轻信迷信言论,避免上当受骗。

08

盲目猎奇有危险

到未开放或未开发的区域旅游可能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甚至触犯法律法规,建议理性对待猎奇心理,不盲目到未开放或未开发区域旅游,不盲目参加高风险旅游项目,保证自身安全。

案例

李某关注的旅游博主经常推荐“网红打卡地”,其中一处不对外开放的灯塔引起她的兴趣。随后,李某决定前往该地旅游打卡。尽管该地有围墙围起来,且设立了“江边极易溺水,禁止翻墙入内”等告示,但是她仍不顾警告,翻越围

墙,经由堤坝走近灯塔。岂料突遇江水涨潮,无法沿原路返回,后经救援人员全力救助方才脱险。

“坑”在哪里?

很多“网红打卡地”并非旅游景区(点),往往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设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容易发生意外事故。一些网络平台和“网红博主”为了博取流量,不顾潜在的安全风险宣传、推荐“网红打卡地”,对游客产生了误导。部分游客存在从众、猎奇、侥幸心理,盲信网红推荐,或贸然参与高空、高速、水上、潜水、探险等高风险项目,忽视工作人员安全提醒。

如何避“坑”

广大游客应增强安全意识,不盲目相信部分网络平台推荐的“网红打卡地”,不前往未开发开放、缺乏安全保障的区域游玩。谨慎选择高风险旅游项目,不参加自身身体、年龄条件等不适宜或工作人员不建议参加的项目活动。

文明旅游很重要

旅游出行应遵守法律法规、公序良俗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民俗,爱护文物古迹,自觉保护环境,倡导绿色出行。

案例

自觉保

游客唐某在游览长城过程中,用钥匙在城墙上刻字,景区工作人员发现后,立即对张某进行了制止和教育。当地警方依据治安处罚法,对唐某处以行政拘留、罚款处罚,同时景区将唐某列入黑名单以作惩戒。

“坑”在哪里?

部分游客热衷“人过留名”,在景区文物上乱刻乱画;有的游客喜欢“我行我素”,逃票、插队;还有部分游客“不拘小节”,随地乱扔垃圾,不遵守消防安全规定,不仅危害自身安全,还有可能受到法律处罚。如何避“坑”?建议广大游客旅游出行应遵守法律法规、公序良俗和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爱惜公共设施,爱护文物古迹,积极践行“光盘行动”,自觉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倡导绿色出行。


上一篇:中国张家界!路易威登聚焦中国华夏山水之美,时尚诠释“旅行的真谛”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